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债券 > 文章 当前位置: 债券 > 文章

政策力度扩张 机构预测今年新增专项债限额将超去年

时间:2022-04-08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下载新浪财经APP,查看更多资讯和大V观点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节奏,在新经济预期条件下,更注重与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合理配合。

  2月24日,鹏元国际高级评级分析师左一鸣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2021年财政政策的“休养生息”,2022年政府的举债力度会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债务发行节奏也将前置。

  “我们预计,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的增速会在15%以上,这表明未来将有3.5万亿~3.7万亿元的财政支出缺口需要通过新增专项债来填补,这会使新增专项债务限额超过去年水平,从规模上看,今年全年新增债务限额将达3.8万亿元。”左一鸣预测。

  相较于2021年3.65万亿元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今年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这要求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目的也是尽早发挥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

  为此,去年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和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1月份专项债完成发行规模4844亿元,占提前下达限额的1/3,债券全部用于交通、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

  在国新办举行的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从1月份专项债发行情况看,整体比较好,2、3月份我们还会继续督促地方做好工作,今年全年我们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要求,指导督促地方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债券对经济的有效拉动作用。

  根据左一鸣的判断,今年财政政策力度会更加积极,“按照政策安排,2021年虽然也是积极财政政策,但从执行结果看,实际上为财政紧缩的一年”。

  财政部公布的一组数字为左一鸣的判断提供了论证。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增10.7%和4.8%,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增0.3%,政府性基金支出降3.7%。

  从上述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看,财政收支出现的超收少支情况,使地方政府的收支不平衡有所修复,这为2022年财政政策发力预留了空间。根据左一鸣的判断,2022年财政支出将加快进度,赤字率也较2021年有所提升。

  在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也对2022年稳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进行了定调,其中明确了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

  在这样的基调下,结合2022年多数省份设置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6%~7%),财税人士认为,这些改革目标体现了今年中央和地方主要依靠积极财政手段稳增长的决心,这会使财政支出力度较去年明显增强。

  根据鹏元国际最新的调研,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大概率会维持较低水平的增长。与之相反的是,为拉动经济增长,地方将超前开展基建投资,因此今年财政支出强度将有所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如果债务限额提高,对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如何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左一鸣建议,地方政府在债务风险化解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隐性债务风险。“目前地方城投公司是承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重要主体,因此,需要厘清城投公司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

  在左一鸣看来,隐性债务负担较重的地区,中央应该增加专项债的置换力度,压减隐性债务存量,控制增量。“同时,要减少增加债务和扩大支出的财政刺激手段,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预期,政策采取以风险化解和缓解财政压力为主,从而夯实政府的财政实力,有效防范风险。”他表示。

  根据鹏元国际的市场调研结果,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率目前处于可控水平,部分地方仍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特别是省级地方政府,由于本身信用实力较强,加之掌握的资源较多,一般债和专项债的发行和再融资基本能够保证信用,整体看,省级层面债务风险较低。

  (编辑:孟庆伟 校对:彭玉凤)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赵思远

上一篇: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 境外机构持续增持——2021年1月债券市场分析报告

下一篇:宋雪涛:房地产放松的大河与小溪

合作网站 | 联系《易财经网》 | 关于《易财经网》
京ICP备09087333号  |   QQ:/微信:443594666  |  地址:www.188.FYI  |  电话:010-6666666  |